歐洲電影一向有種深不可測及與不同的色彩,可能大家唔係十分同意,但我覺得事實如此,否則這些片種的入場人次不會像紀錄那樣少。但是如果連歐洲電影業都與荷里活同化,那差不多全世界的電影業統一「美化」,我亦不會再沉醉於這藝術。《Seraphine》是一齣講述同片法國畫家生平的電影,我十分欣賞此電影的表達手法,不過這套電影早在二零零八年在法國上映,時至今日,仍然影響了歐洲電影及不少看過這部戲的影評人。
我起初看的時候覺得十分怪異,不明白故事的宗旨,在我明白了之後,我便知道為何角色間的關係及演繹如此獨特。女主角Yolande Moreau飾演Seraphine,每一個神髓及表情,都充分符合了角色對畫畫的熱愛及堅持,她未必是最好的一個演員,但找到一個能夠比她更加好的就極度困難。其他演員的演出隱隱地襯托出Yolande Moreau的精湛演出,所以在去年尾的美國各地方影評協會奪得幾座最佳女演員獎座。
成套戲令我諗起零七年的《La Vie en Rose》,可能用英文譯音大家唔知係邊套,如果大家有興趣就自己搵啦。(提示:套戲在Academy Awards拎左兩個獎)順帶一提,經過考慮後,本人決定在下屆Jnk Film Awards開始(包括Jnk Films of Review),新增The Best Foreign Picture獎項,而該獎項則一分為二─外語項目及華語項目,所有符合條件的電影均可獲得是次年終獎的考量,並不會在電影考量中被提及,詳情請留意明年的Semifinals。
評分:場景:4/5
音效:11/15
效果:16/20
演員:30/35
內容:18/25
總分:79/100
年終獎既考量:
The Best Picture
The Best Director---Martin Provost
The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The Best Actress Performance in Leading Role---Yolande Moreau (Seraphine Louis, dite Seraphine de Senlis)
The Best Actor Performance in Supporting Role---Ulrich Tukur (Wilhelm Uhde)
The Best Ensemble Cast
The Best Editing
The Best Cinematography
The Best Art Direction
The Best Costume Design
The Best Make Up
The Best Score
起初一聽到個中文譯名,我以為係日本動畫,同超人有關。不過,後來閱讀過不同介紹經典電影的書籍之後,就知道套戲其實屬於當時得令的災難片,在上映的時候都有唔錯的票房,而特技亦獲得好評,所以都會留左唔少的印象。而且故事話隻哥斯拉係唔會隨便傷害人,但係就鍾意食有腥味的食物,所以電影尾部先會追人食。
角色其實唔算討好或出名,男主角Matthew Broderick因為樣唔差,在呢套戲上映之後都有唔少fans,但係而家就中年發福左...佢條路冇乜起色。至於女主角Maria Pitillo,我覺得佢既記者角色不過不失,並無什麼特別,但唔知點解當年Razzie咁狠心因而俾左個The Worst Supporting Actress佢,令到佢既事業一落千丈。我最有印象既就係Doug Savant,佢係唯一一個我認得既人,全因佢在電視喜劇《Desperate Housewives》做Felicity Huffman個老公。
其實最後媽媽哥斯拉死左,我都有少少矛盾:身為媽媽,當然要為子女報仇,但在以寡敵眾的情況下,始終仍是難逃一死。
評分:
在看呢套戲之前,我仲記得其他各大的電影網站都把這部戲推銷得十分起勁,我所以就決定睇下佢「什麼葫蘆賣什麼藥」,如果你問我為何會看這套電影,我真的不知如何解答,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係整部戲畫面的黑白色調,果然更加突顯故事主題及橋段。
每次見到Denzel Washington都係同動作電影有關,刻意耍帥的色對於他來說,完全沒有絲毫的難度,從外表看來,他怎樣也不像年過五十的男仕。演員不起用有名的,的確無助彰顯是次電影製作的專業,反而未免有點自暴其短,模棱兩可。
一句話:我對這部電影沒有啥特別的感覺。
評分:
西方有一種戲類好似《Legion》咁,拍出黎十分懸疑,但係個content完全唔恐怖,我個人其實唔係咁鍾意睇呢類的電影,因為我會好快冇興趣,今次同預期一樣,效果表達得差唔多,但係吸引力真係唔強。
事實上,呢套戲牽涉宗教題材,真係有少少混淆所表達的意思,但係導演有一樣野做得比較好,就係在演員方面既選角。不過,我唔係話演員做得好,只不過即使由演技超班的演員班底擔綱,此部戲藥石無靈,所以在成本上都慳左唔少。成套戲唯一較出名又多戲份既只有Paul Bettany,而且暗淡無光,難怪做得最好既只係好幾年前的《Wimbledon》,兼且之後的製作都唔算有睇頭,真係「同人不同命」。
整體而言,成套戲內容含糊,沒有適當的鋪排,唯獨在技術上有理想的表現,這正是較為可取的地方,亦都係唔好的示範。
評分:
在看美國電影的時候,大多數的演員都是白種演員,我唔係話人種歧視,但係真係好少有黃皮膚及黑皮膚的人出演重要角色。今次呢套戲一改慣常的做法,大部分的演員都由擁有非美國血統的演員擔綱,我覺得係勇敢的嘗試。另外,題材為一般家庭問題的延續,但香港觀眾未必感受到當中的現實情況,因為中國文化仍然在香港有一定的影響,可是電影能顯示到冰山一角的個案,實際上真有其事的情況比電描述的更嚴重。
我記得在頒獎禮時,Oprah Winfrey(亦係此片的監制之一)講過Gabourey Sidibe只係一個賺零用錢的學生,幸運地在試鏡中脫穎而出,她的演出比想像之中好得很,作為一個新人,電影可謂可遇不可求的難得機遇,也是新人磨練演技的舞台,她更加在今年初的Academy Awards拿到Best Actress的提名,惹來羨慕的目光。而有好幾個配角都有唔錯的表現,不過我認為導演應該加重一些男角色的戲份,以便平衡欣賞時的感覺。
呢part評套戲缺點的部分唔係部部戲都有野講,不過我覺得形式上都要找出不足的地方。呢部戲美中不足的地方為情節的鋪設不夠全面完整,有些許不連貫的情況出現。
評分:
不知是否自己都是華裔人,所以睇呢套戲的時候感覺極深。我記得在一年前為了中化科既閱讀報告,看過錢鋼先生所寫的同名紀錄書籍,當時透過文字已經感受到23年前地震時候的氣氛,但始終不及睇戲的真實畫面,那種震撼的迴腸盪氣,相隔良久仍歷歷在目。
基本上演員的演出十分優秀,由很有經驗的到年紀很少的,都好像十分專業演員咁。我特別欣賞女主角徐帆的演出,她所演既母親感覺,絕對不是一般有豐富閱歷或者演藝經驗的演員所能駕馭,尤其是她心態上的表達,真的恰好達到角色適中的表現。其他演員也因此而被看高一線,不過相比之下仍然較為遜色。
我曾經看到過一篇影評講述這套電影,內容主要批評表達手法在預計之中,題材亦夠陳腔濫調,甚至暗示電影透露中國需要災民承受地震的後果,但我覺得不論電影是否含政治影射,但它仍然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只不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罷了。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