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英國 GBR 美國 USA
上映日期:20 February 2014
觀看日期:27 February 2014
片長:98 Minutes
導演:Stephen Frears
演出:Judi Dench, Steve Coogan
影評: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或電影的橋段都會看到骨肉分離的場面,無論時代背景是甚麼,這些情節都可以達到賺人熱淚的效果。小弟記得在中學時期,一些紀錄片形式的電視節目曾經講過中國內地的拐帶兒童個案十分普及,很多父母在子女幾歲的時候便失去聯絡,然而他們依然抱著一絲希望拼命尋找摰親,當時的我看到雖然感動,但也覺得命運弄人。在韓國地區的劇集,更會刻畫了當地人對血緣關係的重視,即使受了養父母的恩惠,只要子女在長大後找到親父母,在一般情況下都會不顧一切返回他們身邊。在香港這種情況在現時不太普遍,原因是大部分父母都很疼愛自己的骨肉。電影中的主角Philomena(Judi Dench飾)在晚年再度尋找自己的兒子,希望完成一生的心願。Martin Sixsmith(Steve Coogan飾)失去工作後,打算繼續從事寫作,寫一本有關俄羅斯的歷史書籍。當他和Philomena見面後,他改變初衷並調查為何她當年放棄撫養兒子Anthony及他的所在地。在五十年前,她意外懷孕後誕下Anthony,並需要在洗衣部工作償還債務;修女們借機把Anthony送到領養家庭,Philomena不敢告知家人,只是定期向修女們查詢Anthony的消息。Martin和Philomena再次到修女處打聽,她們又一再表示無能為力,並出示一張Philomena當年簽的合約,表明她不可以再與兒子聯絡。他們之後聽當地人說修女們是故意放火把有關檔案燒毁,目的是把小童以每個一千英鎊出售。Martin和Philomena到美國調查,知道Anthony被易名Michael,長大後從事政治工作,但在八年前已經不在人世。Philomena決定從認識Michael的人了解兒子的生活,轉輾下找到他的男友Pete。Pete告知她Michael一直想找到自己的親生母親,於是在最後一個月回到愛爾蘭的修女處,並把自己埋葬於那裡。他倆再返舊地,Martin向其中一位修女發難,Philomena在聽完修女的話後反而原諒了她們,找到Anthony的墳墓,並同意Martin把自己的故事出版。
Judi Dench從影已經五十年,由青春少艾到現在風采依然,也能好好把握每一個演出的角色,讓人對她的演技有一種深刻的印象,她的代表作有Mrs. Brown、Iris及Mrs. Henderson Presents。她在這電影的演出其實很老練,很完整地把一位多年與兒子失聯的母親的心態演繹出來;Philomena不只是尋子心切,但也因為多年的人生體驗而有種處之泰然及放下心頭大石的感覺,在生活中尋找樂趣,這角色是很難演的,但Judi Dench卻很精確地代入角色,得到提名及獎項也是理所當然的。她的下一部推介是Tulip Fever,這是一齣歷史文藝片,劇情有點引人入勝,可能會符合影評人的口味。Steve Coogan在電視喜劇打響名堂,進軍影壇後也一直以搞笑的形象示人,但在製片人的身份中卻不會偏向喜劇類的電影,他的作品包括Night at the Museum系列、Tropic Thunder及What Maisie Knew。他在這電影的演出打破了他深入民心的喜劇形象,個人的商業片味道也隨之而消失。可能因為小弟沒有很留意他之前的演出,所以覺得他在這電影的演出並沒有特別驚喜,但他的角色對電影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和Judi Dench的火花也非常好看。他的下一部推介是Shepherds and Butchers,這是一部劇情片,戲份較重的他應該會有更好的發揮吧。
電影的故事很吸引,雖然只是以尋子作為主線,但兩位主角的互動及交流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及趣味。角色的設計是值得一讚的地方,Philomena的心態是很到位及精彩的,她栩栩如生的演出相信會令一部分觀眾感動落淚。電影也是很平實地表達主題,適當地利用人的感情把不同的事件連繫,讓故事更加通順及具感染力。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親情的可貴及時間的限制,我們也要很用心經營和父母親的感情及關係,因為他們對我們來說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作為子女,要做的是把握時間關心他們,努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他們才會開心,達成養育子女的艱巨任務。
評分:
故事:47/50
演出:30/35
效果:9/15
總分:86/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